
嘛玩意,还是……
“嘛玩意,还是……”不是句式,也不是俚语,轻蔑在其中,不屑一顾在其中。说其霸道,以此点个“破题”?显然扯淡至极。汉字象形,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汉语达意,假借形声,五音俱全,字正而腔圆,抑扬顿挫
“嘛玩意,还是……”不是句式,也不是俚语,轻蔑在其中,不屑一顾在其中。说其霸道,以此点个“破题”?显然扯淡至极。
汉字象形,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汉语达意,假借形声,五音俱全,字正而腔圆,抑扬顿挫,四声平仄,给人以美的享受。越是文明向前走,九越令人感慨:许多古文明之所以断了血脉完了命,就是没有了活着的“语言文字”;确切说是那些承载文明的载体,除了他们的语言学家,大众不再认识了!这和“嘛玩意,还是……”,没有必然联系。
“玩意”加个感叹词“嘛”,不算发明,只是多少有点味道。听说过“啥玩意”,言下之意是“不是东西”。还有“不是玩意儿”,后缀了个“儿”化,说的也并不轻巧,贬义浓矣。顺着往下说个笑话:一个人在外半年未归,喝了汤急着和妻子温习功课。妻子和婆婆一人一辆纺车加紧纺棉花,眼看不是快要年下了嘛。儿子绕着纺车转悠了几圈,妻子仍没有上床睡觉的意思,就一脚踢翻了纺车“嘛玩意,还是……”老爷子刚好见了,咧嘴笑着说“嘛玩意,还是……”,“连你妈那纺车也踢了”。不好笑别笑,“嘛玩意,纺棉纺麻呢“!各人有各人的标准,这个儿子是不是玩意,不好下结论;不只是不好听而已。往深处说,玩意不是闹着玩的吧?
明明理屈词穷,偏偏鸭子煮烂了嘴硬,非要装成“火眼金睛“啥也看得一清二楚,于是脱口而出“嘛玩意,还是……”,心思想歪了,动了邪念,一语六月寒,敲字如放箭。自己痛快,休管他人作何感想!善意的“温良恭俭让”早被“嘛玩意”了去;自己心中块垒郁结,并不会因“嘛玩意”而释然,何苦来哉?痛快又安在哉?有话就张嘴,红口白牙,说个利索,吞吞吐吐,拖着个“娘儿腔”哼哼唧唧……败兴不说,还自个儿掉价、倒胃口。
汉语需要终身学习,温故而知新。抱着“不知不愠”的心态,应对话里带刺的挑逗,也算是积极的响应。知道“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世态炎凉从来如此;不过也是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罢了。今儿见某小学的手抄报讲到了“雪中送炭”。说是宋太宗见天寒地冻,忙着下了圣旨往宫外穷人家里送炭,承望百姓感恩戴德,称颂皇恩浩荡。但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诗讽喻“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浅显易懂,言简意赅,点破了雪中送炭纯属作秀。时至今日,还是很多人为雪中送炭击节叫好,又能说明什么?或许是大众都很憎恶“落井下石、乘人之危”的缘故。反向思考,让人们知道“雪中送炭”也有更深层次的玄机妙理。
曲终人散尽,江上数峰青。对于殊途同归的茫茫行者,彼此都是“天涯孤旅”,犯不着为“文字”列队出招,舌枪唇剑。“嘛玩意,还是……”不是咒语,细想还颇有禅意,就让其在风中自然凉干。“不是黑就是白,中间还有渐变的灰色”?干嘛,还非要弄成“一枪戳死杨六郎”的小把戏……
写不止饥渴的文字已成了习惯,见怪不怪也早已渗入骨子里了。没来由的“嘛玩意,还是……”,毕竟没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就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继续“山不转水转”的文字游戏。
文学是个大染缸,雷也好,汗也好,最起码别丢了“自己”的“三原色”。假若碰上个“三季人”,则何如哉?
“嘛玩意,还是……”可以休矣。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劣迹斑斑的曹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