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道沉沦,其谁之过?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这里有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有风流尽显的唐宗宋祖,有风采飞扬的秦皇汉武,还有许许多多数之不尽的风流人物。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人物已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不禁要问一句:史道沉沦,其谁之过?
一、学生自己的态度
不久前,学生社团管理下的历史爱好者协会举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历史知识竞赛,参加者甚众。我作为该协会的一个监考人员,非常有幸让我有机会领略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以为这必定是一场龙争虎斗的惨烈之战。记得其中有道这样的题目:请问南京大屠杀国难纪念日是在什么时候?能够准确答出此题者不多,我要重点说明的是,这是一道选择题。还有一道是问澳门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题目,也没多少人能够答出。当时真有点气愤填膺的感觉,我也不是专业学历史的,可也不至于连这些基础的东西也忘了吧!究竟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肖复兴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到叶圣陶先生时,这样写道:“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在校的很多大学生,相信他们大部分都不是学文史专业的,不过,这就是无需知晓历史常识理由了吗?我认为,还是因为学生自己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
二、历史专业发展,该何去何从?
刚进入大学的学习的时候,中文系的老师们就经常说,文科的学生不好找工作。我们学中文的还好一些,学历史的最难找工作。学历史到底能去干什么,又有多少单位需要呢,总不能都去盗墓吧?那个时候老师还开玩笑说。那时正热播的陆毅主演的《男才女貌》里面讲的就是一群学历史的女学生找工作的艰难。所以作为中文系学生的我们还经常自我安慰,知足吧,历史系找工作比我们还难呢。
有报道说2007年就业最难的三个专业分别是: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7.85%;哲学专业就业率为40.35%;历史学专业的就业率为51.85%。还好,历史专业就业率不是最低的,不然,历史不知要被遗忘到什么程度,不敢想象。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有社会学家分析说,历史学作为文史类基础学科专业,大致分为三类:历史学,考古学和世界历史。历史学的就业前景为:主要到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考古学的就业前景为:主要到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世界历史的就业前景为:主要到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和新闻出版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但是由于这类专业本身的替代性比较强,缺乏独有的专业技能壁垒,近年来就业困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文史类专业传统的求职项目,如企业行政助理、文秘等,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2005年竞争仍然会比较激烈。公务员就更不用说了,预计今年公务员的报名与录用人数之比还会大大超过去年。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多数人都选择了理科。历史学遭到冷对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在文史舞台,学者又有多大展示的空间?
在中国古代,不乏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读书人。他们都渴望入朝为官,一展宏图,造福苍生。他们是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朴实道理的鞭策之下,头悬梁,椎刺骨,寒窗苦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由贫穷落后到富民强国,由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到锐意社会改良,进而兴起革命的历史,从思想文化层面上说,也是一部由封建愚昧到民主科学,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出蒙昧主义的历史。其间,知识分子扮演了“暗暗黑夜中守更人的角色”,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蒙昧的启明星。从林则徐到梁启超,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国的脊梁在不懈地努力着,引领着时代的发展。
有首唐诗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是一首很自信的诗。人们因为自信,所以自强。因为自强,所以自尊。处于盛世的唐代的人都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信心和豪气。这种豪情,这样的使命,我们今天还剩多少?
最近中央台有个《复兴之路》的电视片,看的时候我热血沸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尽管曲折,尽管坎坷,但复兴是必然的,是肯定的。我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而自豪,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而骄傲。振兴中华,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德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作为民族的脊梁,我们将世代承载起时代的使命,民族的使命,文化的使命。
但是,君且看看这个社会:我想大家都知道,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中处处充满着对人生的感悟和文化的思辨。用他自己的话评价:《文化苦旅》是背负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告诉读者。他的历史性散文出版不久,就有批评家批评说:“从文体的角度,通过对余秋雨散文文体定位的分析,阐述散文的文体分类不够系统、科学……”紧接着,一大堆批评家们围绕着余秋雨散文展开了轮番轰炸,较为突出的有金文明的《石破天惊逗秋雨》、韩石山的《余秋雨散文的缺憾》。再就是靠“百家讲坛”的一部《品三国》成名的易中天,颠覆传统是他的一贯风格。易中天近日作客《对话》时,却受到《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的言语攻击。早些时候,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也批评易中天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认为易中天可以休矣。
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双百”方针,但直到现在,次方针尚未真正实施。真不知如何在艺术问题上实现“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实现“百家争鸣”?社会留给学者展示的舞台又有多大?值得深思。
四、人心不古,何处觅得史之大道?
宋朝张昇在其词作《离亭燕》中写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可见六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