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依情情依依
打开山水依情的个人文集,主题是:行在山水品味人生。239篇文章让人惊叹,好一位勤奋的笔耕之人。认真读他的散文,学习他的写作路子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今天读过之后,收获不小,下面就粗浅的谈谈他的散文特点。
打开山水依情的个人文集,主题是:行在山水品味人生。239篇文章让人惊叹,好一位勤奋的笔耕之人。
认真读他的散文,学习他的写作路子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今天读过之后,收获不小,下面就粗浅的谈谈他的散文特点。
概括的说,山水依情的散文有以下特点:
情节铺叙别开生面;章法组织处处照应;
语言安排精当自然;文章精髓见深见广。
仅举两篇文章为例。
《冬日里的风》
《冬日里的阳光》
请看他在《冬日里的风》的开篇:
我写了山,我写了水,我写了树,我写了草,我写了溪,我写了冬日里的阳光。我就是没有写冬日里的风。
风有意见了,风抗议了,风含蓄的有些不好意思了。凤说,我不想争强斗狠,我还是想儒雅的报名参加。
看来我得主持公道才是。于是,写风,颂风,咏风,成了我的本意。我不得不写,我不得不说,冬,是风的家园,冬,是风的体现,风,只有在冬的无私衬托下才显得潇洒,才显得存在,才显得那么挥洒自如。
把风拟人的问话写的自然真实,吸引读者想继续看下去……冬天的风在常人眼里很平常,他却发现了风的不寻常。
接下来他写了:
风的存在,名声不好,但是不受人支配;
风的形成,是空气的对流;
风的威猛,掠过了高高低低沟沟坎坎,扫描着枯枝败叶,升级着风卷残云,下载着残存的骄傲:
风的神韵,风扫去了残雪,风折断了残枝,风把浮尘荡涤,风刮出了朗朗乾坤。
整篇文章无一句废话,一气呵成。
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轻轻的,是你,带响的,是你,裹挟的,是你,无孔不入的,还是你。
慢慢的,轻吹,缓缓的,刮着,放下的,是土,携冷带寒的,只有你。
我认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简单,此文读过给人以酣畅淋漓的感觉,把人与自然的相亲相容的关系诠释的如此到位,令人折服。
我们再来看《冬日里的阳光》这篇文章的组织和语言。
冬天冷,就连太阳都蜷缩在大山的背后懒得起早。
这里“蜷缩”“懒”用的恰如其分。。
东边天际里一缕阳光斜刺里射了过来,晨雾似乎有些疏松,有些缥缈,渐渐的在移动,夜色积聚的雾,寒冷积聚的霾,在阳光的催促下,极不情愿的渐次的轻轻隐去。一切变得清晰起来,一切显得明朗起来,那山,那树,那林,那矗立在天地间高高的塔架,那空旷的原野,眼看着就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金黄。
这一段文字充满了动感,一幅素描展现眼前,好象身临其境一般。
太阳越升越高,阳光越来越暖,生机越来越多。在阳光的照耀下,羽禽起飞觅食,生灵跑跳奔忙,人们开窗纳光,走出家门锻炼,迈出温馨厅堂。阳光抚摸着万物,万物享受着阳光,沐浴着太阳的温暖,忙碌着自己的希望。
作者在这段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依恋,阳光的普照,给人们心理带来了喜悦和希望。
楼下平房的院门打开了。一辆轮椅车被推了出来,老头儿推着老婆儿在慢悠悠的行进,只要有太阳,他们每天必定是要出来的。他们向着西侧的文化广场走去,边走边聊,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看得很清楚,他们的身前是影子,可身后是灿烂的阳光。
这篇文章中唯一写的人物,而且是一对老人,身前是影子,可身后是灿烂的阳光,如此充满温情的笔调在山水依情的文章中俯拾即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然后,正午的太阳他写了室内一景:
光与能量洒在屋内的地板上,屋里暖了,室内亮了,就连窗帘儿的花纹都印在了地板上。窗玻楞框的影子,不容置疑的重新划分着地板的结构,方的,长的,菱形的,斜方的,大手笔加大写意还有大夸张,真得很神奇。
夕阳西下,他写的更加自然流畅:
阳光向西偏移了,屋里的阳光淡出视野。室外的阳光还在毫不吝啬的向下挥洒着光和热,天上的飞机,在阳光里变成了银色发亮的光点儿,楼顶的太阳能接收器,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楼宇东侧的影子,长了,更长了。太阳已经走到西边尽头的树林后面,再远处是山,太阳已经站在山顶上了,发出红黄色的绚丽色彩,西边的天际真得好美。
这篇文章,主线条是时间的发展:太阳的升起——高照——落日,副线条是空间的延伸:山,房子,老人,阳台上的花,树上的喜鹊。时间分明,空间开阔,语言朴实,意境深邃,读完让人拍案叫绝。
没有敦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人生阅历,我敢说绝写不出山水依情这么美的散文。
哥们,我佩服你!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