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情”的诗歌

“滥情”的诗歌

嫟称杂文2025-05-22 16:33:22
诗歌,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对于中国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对于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国度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诗歌,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文本,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并且是最自然的感情流露。诗歌的传情,一直唱响整个中华民族。
当我们在读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我们在品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我们感受着离骚的千古之绝唱时,当我们真实地体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时候,我们真切地领略到古代的诗人在源源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那一份真实的感情。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传达了他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他的真正意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杜甫、辛弃疾、杜牧、李商隐、白居易等等数不清的诗人,在用着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倾诉着历史,向我们倾诉着感情。无论是国事、家事还是个人的情事,诗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歌为我们留下了抒情的瞬间,诗歌用它语言文字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情达意。
是的,诗歌是传情达意的,并且诗歌总会走在历史的前沿,在为我们倾诉着社会发生的一切,在为我们的心灵洗礼,在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爱国、爱人民,爱人类,诗人们在用心去观察着这个社会,诗歌在用情去解释着这个社会。我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但是我在体验着诗歌所带给我的喜怒哀乐,体验着诗歌所带给我的悲欢离合,人间的真情,世间的大道。
“滥情”的诗歌总会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迸发着它的力量,它的呐喊是铿锵有力的,它的呼唤是楚楚动人的,它的言语是朴素的但是“多情”的。踏进历史的河流,我们已经被许多的诗情所感染,我们已经为许多的诗魂所震撼,我们已经被许多的诗意所陶醉。
“祖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字眼。“王师北定中原日,无忘告乃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一句句为国抒情,为国言志的诗歌,历史记住了它们的存在,历史繁衍了它们的后代。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近体诗到现在的现代诗,虽然形式变了,但是它们所传达的感情没有改变。在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表达了对旧中国毁灭、新中国新生的渴望,而闻一多的《死水》、《一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在抗战爆发后,民族危难,国破山河在,艾青、田间、臧克家、光未然等人又写出了不朽的诗篇,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多么的平凡的句子,这又是多么深情的句子。我们是自豪的,因为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总会有着她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总会有着一曲曲诗歌在激昂中引领着我们前进。在1976年“四五”诗潮中,掀起了一次全民诗歌运动,它们怀念周总理,它们痛斥“四人帮”,继而对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江河的《祖国啊祖国》等都在反思中表达对祖国复杂的情感。最著名的是舒婷的那首《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舒婷以深沉而忧郁的歌声唱出了人们渴望变革的心声,《一代人的呼声》中“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在引领着我们的出路。我们的祖国在诗歌中成长,我们的祖国在诗歌中翱翔!
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年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各种影像音乐铺天盖地,电视传媒有声有色,文学进入了一个边缘的地带,而诗歌逐渐丧失了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人们心中的皇冠位置。虽然写诗的人数比过去有增无减,但读诗的人数却并不乐观。读者的流失,才是文学最根本的失落,也是真正的边缘化。虽然有些诗人把诗歌称为贵族的艺术、小众艺术,但中华民族的诗歌发展史表明,真正的诗歌高峰都是以广泛的群众基础做铺垫的。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并不是因为他们把诗歌当作小众艺术来作,而是因为有了广大的受众(读者)之后才闪现出神奇的艺术魅力。另外,上一段时间出现的“我看见了一只蚂蚁,又另一只蚂蚁”诗歌之争,人们怀疑诗歌已经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诗歌只能在诗人的圈子里生活,在本世纪初,诗歌界年轻的一代又爆发了“口语诗派”和“知识分子诗派”的论战,前者以“下半身”为代表人物,后者则以学院派为代表,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论战中,“滥情”的诗歌变得黯然无声了。
然而今天,也就是四川地震发生后,久违的“滥情”的诗歌又回归到了它的历史舞台之上,诗歌又奔赴在最前线,向我们倾诉着祖国的不幸,人民的疾苦,向我们袒露爱的心声,向我们传递情的力量。“5•12”地震后,各种媒体公开深入地向我们了解了灾区的实际情况,电视、电台、网络、报纸,一个个痛心疾首画面,一幅幅催人泪下的图像,一个个生命奇迹的镜头,我们感动了,我们的心被四川人民牵动着。但是声音图像还不够的,还不足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还很难从心灵上予以真情的颤动,是诗歌,是发自内心的诗歌,是“滥情”的诗歌,为我们世人阐释了一切。
诗歌从民间走了出来,又回到了民间。我们不必去考虑诗歌的格式格调,我们在一首首真情真切的诗歌中领会到了人间的真爱。“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后,《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这首是写给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孩子和母亲的诗歌,在网上出现后迅速走红,尔后又出现在电波中、荧屏上,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流着泪读,多少观众、听众流着泪听。被《南方日报》等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甚至法国的一家报纸也用整版刊登了这首诗歌,人们听到和看到这首诗后最多的反应就是“我哭了”。《你们在天堂还好么》“放心吧孩子/我想天堂里应该不会有地震/孩子别哭/让叔叔为你们祈福/我知道/你们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可惜就被震魔无情的夺去了机会/孩子/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