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杂文写作的“胆、学、才、识”
“才”即才能。“才”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才”带有先天禀赋的性质。无论是写杂文也好,写其他类文章也好,都是需要天分的。作家韩石山认为,写作到最后就是天分的比拼。“天分”就是通常所谓的“才”,是与智慧直接相关的思维的敏捷性、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其中敏捷性是思维的核心,决定了思维的其他品质。表现在杂文中,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看问题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思维敏捷的人能迅速对事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纵向的、横向的分析思考,能敏锐地撇开事件表象的迷雾,洞察事件的真相,对占有的信息进行综合之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事件未来的正确走向。反之,则只能就事论事,停留于事件的皮相,不能看到事件的本质。这种“才”通过后天的写作训练可以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但其反应的速度则有先天禀赋所决定,后天的勤奋只能得其一、二。这是许多杂文作者不能很快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们勤学苦练多年仍然不能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识”,就是见识,对问题的看法、见解、观点。一篇文章能否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在于这篇文章的“识”,亦即“主旨”“主题”“立意”“中心”等是否独出机杼。作为一篇成功的杂文,应有言人所不能言的独到见解,即创见。是否有创见的“识”,决定了一篇杂文价值的大小。若人云亦云,与别人的思维撞车,这样的杂文首先在见识上就输了一筹,又怎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启迪读者的思考呢?不能感染读者,则杂文的功能诸如战斗力、杀伤力自然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但一篇文章要做到有创见又谈何容易?这就与“才”息息相关了。可以说,“才”的大小决定了决定了见识的深浅和独特与否。不过,才能一般的人,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作一个弥补,写出见解独到的文章来。
“学”即学问,知识。这是一个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写作因素。阅历上博闻广识、学习上广泛阅读是积累学问的要诀。“知识性”杂文就是以此为主要特色的,它能提供给人知识的享受,增长学问和见识。“学”与“才”相比,“学”,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而后天习得,是人力所能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一个资质中常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可以提炼出嘎嘎独到的“识”来。生活中,许多大学问家往往也是写杂文的高手,就是其广博的知识让他们尽得风流。
“胆”之所以放在末位,是因为有了前三者,一篇卓然独立的杂文已经呼之欲出。只要不想广为传播,不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完全可以把文章“藏之名山,留诸后世”。之所以还需要一个胆字,乃在于作者敢不敢想、敢不敢把自己的思想公之于众。但写作的目的就在于抒发,在于产生影响,在于达到它应有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没有了这一目的,写作也就丧失了意义。所以,“胆”虽居末位,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尤其杂文作为一种战斗的文体,能否起到批判与讽刺的投枪、匕首效应,就在于作者是否敢想别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就在于作者能否“在风中亮出自己的旗”。在极权政治下,处于言论不自由成为常态的严峻形势时,“胆”就对杂文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一个杂文作家的品性和风骨,这也是一般人把“胆”排在第一位的关键因素。本人之所以把胆排在末位,是从言论环境宽松的前提下而言的,也是从杂文写作诞生的基本因素而言的。毕竟,创作者虽没有胆量公之于众,但可以先写出来,待到能见天日的时候再“晾晒”出来也未尝不可。
概而言之,在杂文写作的“才、学、识、胆”四要素中,“才”是核心,“识”是关键,“学”是基础,“胆”是助推力。四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四者俱全,必为杂文家之翘楚;四者占一、二,则只能成为一般的杂文创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雨果笔下的美与丑
下一篇:让新生代农民工走进“春天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