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消费的一个重要类别体系(73)

精神消费的一个重要类别体系(73)

潜壤杂文2025-09-02 22:37:33
精神消费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体系。在《关于精神消费及其与物质消费的关系(70)》中,按精神消费的对象是否有物质财富来划分,精神消费可分为物质性精神消费和非物质性精神消费。按精神消费的体验途径来划分,精神消费可分为实践性精神消费和学习性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形式及消费形式的特点(72)》)按精神消费的体验形式来划分可分为阅读性精神消费、聆听性精神消费、观摩性精神消费、欣赏性精神消费等。按对精神产品的体验态度来划分可分为主动性精神消费和被动性精神消费。主动性精神消费是指主动地有目的地进行的精神消费;被动性精神消费是指没有目的的随意性接受的精神消费。按精神消费的目的不同还可分为实用性精神消费和娱乐性精神消费。
下面主要介绍一个重要的精神消费的类别体系。这个类别体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体系体现了人类精神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人类精神成长所遵循的一般顺序,体现了人类精神成长是人类生活需要不断发展的结果,体现了精神消费的源头和精神消费的本质。这就是按精神因素的不同和其产生的内在顺序来划分的精神消费的类别体系。这个类别体系按产生的内在顺序依次可分为感情精神消费、认知精神消费、思想精神消费、意志精神消费、智慧精神消费(也可以叫能力精神消费)、道德精神消费。
首先谈谈这个体系中各个精神因素产生的缘由。人的精神产生于人类与外界事物的相互作用。在人类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感情、认知、思想、意志、智慧、道德这些精神因素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缘由。其产生的缘由是什么呢?人对外界事物有需要,外界事物对人的生活生存有影响和作用,所以人对外界事物会产生感情,也有必要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感情是人接受外界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时的生物性反应,认知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和影响的主动行为,是感情驱使下的主动探索。所以说,感情是认知的起源和发端。人为什么会主动认识客观事物呢?人对外界环境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外界事物使其避免对人的不利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会根据对外界事物的正确认识,产生改造外界事物的系统想法;根据系统想法对外界事物改造时还会获取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系统想法和经验就是人产生的思想。将这些系统的想法和经验不断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中、生产中、工作中使外界事物对人类的伤害得以避免,使外界事物为人类更好地服务得以实现的实施能力就是人的智慧。智慧在人的思想和经验上产生,是把人思想和经验变为有效改造外界事物的能力。人为了避免外界事物的伤害或为了获得对外界事物的合理利用,凭着对外界事物的正确思想认识,在对外界事物的改造中,会产生不达到改造目的就不罢休行动的意识,这种意识就叫意志。根据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思想,人在避免外界事物的伤害或对外界事物合理利用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对自己的趋利避害,也考虑他人、社会的趋利避害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这就是人类的道德。
以上论述了各个精神因素产生的缘由。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还可以归结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这六种精神因素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产生的,那就是人类的需要。它们不仅在人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在人类需要的方向上发展。第二个结论是,这六种精神因素的产生遵循一定的内在顺序,体现了精神因素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人首先在外界事物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接受刺激,产生感情反应;有了感情反应,才会产生对外界环境改造和控制的欲望和想法;要对外界环境改造和控制,对其认识是最基本的条件;但外界环境是深奥而复杂的,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不经历一个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就不可能对其有深入详细的认识;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详细认识就有了改造外界事物的依据,就会产生改造外界环境的一系列想法。这一系列的认识和想法就是人的思想。可见,思想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对外界环境改造的思想,还并不能完成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要把这种思想变成现实,必须要付诸于行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再科学的思想和经验也不会在改造外界环境的具体行动中一帆风顺,往往会遭遇失败和挫折。但是当人们有了正确的思想,并认为这思想就是人类的真理时,人们就会产生不达目的就不甘罢休的坚强意志。可见意志是以自认为的正确思想为坚强后盾的,当思想坍塌的时候,意志也就不会继续存在了。有了坚强的意志,人们就会在坚强意志的支配下采取行动,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有效的方法就是人类改造外界环境产生的智慧。可见正确的认识和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志是智慧产生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就没有智慧,没有坚强的意志智慧就会在潜伏中窒息。最后,我们说说道德,道德分两个内涵,一个是“道”的内涵,一个是“德”的内涵。“道”包含正确的思想与依据正确的思想采用的正确方法,它包括思想上的,也包括行为上的。从这层意义上讲,“道”可理解为正确处理外界事物的智慧和能力,即利用知识和思想改造外界环境的道理和方法。“德”是造福人类(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中有造福他人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能说他有德性,还不能说他具有了道德。因为如果没有智慧和能力,再好的德性也是不能把造福人类(或他人)的思想变为现实的。当然,只有能力和智慧而没有德性也不能说具备了道德;因为能给人带来利益才能叫德,有智慧和才能的人并不见得有造福人类(或他人)的思想感情,没有造福人类(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就不会有造福人类(或他人)具体行动。大地有德,是因为它能生养万物,赐万物施福于人;太阳有德是因为它有光明和温暖并乐意把光明和温暖送到人间。可见道德是必须以有能力和智慧为前提的。其实,从人类历史中的“德”来看,“德”的本身往往符合道的法则,不符合“道”的“德”是不能实现的,所以也往往被历史所淘汰;能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往往是“道”树上的果实。真正的“德”是能够实现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这就是说符合“道”的“德”才是真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德是一种大能力大智慧,是智慧的集大成。这再一次说明道德是以智慧为根基的。可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智慧,是人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