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历程

读书的历程

衽席之好杂文2025-08-04 11:45:47
小时候渴望书籍,捞到一本书就看,但那时能搜到的书,也只能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盗版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的民间故事小册子,有一点凶杀有一点色情有一点暴力。偶尔能夺到
小时候渴望书籍,捞到一本书就看,但那时能搜到的书,也只能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故事会》,盗版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的民间故事小册子,有一点凶杀有一点色情有一点暴力。偶尔能夺到一本童话大王或者神话故事,就高兴忘形得要飞上天,以至于现在连出版社都不记得了。从小学到高中,用的教科书几乎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那时就想这该是中国最牛的出版社吧;教辅书很多都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所以也对它印象深刻。没有图书馆,没有钱买很多书,一本本看着廉价错漏的盗版书,上面的出版社当然是做不得真的。
上大学后,终于看到了做梦都想不到有这么多书的图书馆,站在一排排书架前简直手足无措不知何选。要补一补当初的文学梦,开始借得最多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的书;后来转看外国的文学名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书又时常映入眼帘。大二的时候对文学厌了,开始啃哲学啃心理学啃政治学啃历史学,啃一切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书籍,于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读,商务印书馆的译著,三联出版社的学者专著,九州出版社的哲人咖啡馆,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记不清什么出版社的什么书籍,反正就是那样一本本翻过,有的知难而退,有的半途而废,也有的硬着头皮读完,更有的似懂非懂地眼睛扫过。
读研究生后,因为是古典文献学专业,讲版本讲权威,师兄都事先告诉我们,咱们专业只认中华书局。上课后,导师虽然没有讲这么绝对,但也是推荐大家以中华书局的优先,于是又陷入了中华书局的包围,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齐鲁书社岳麓书社也间或出现,非古书不读,非名家不看,那种迷信权威,那种爱钻牛角尖,啧啧,现在想起来,未尝不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决定不读博后的研三,终于放弃了琐屑饾饤之学泥古雕龙之技,开心的读广州出版社的金庸全集,也在电子书上把古龙一本本看过,读路遥读冯唐也读陈丹青贾平凹,文学作品读,通俗小说读,时事批评读,诗词鉴赏也读,再不看什么研究价值和哪个出版社。然而这样读下去总是充实后又一片茫然,看得过瘾却不深刻,害怕自己再一次陷入并不坚实的文学和琐碎现实的批评里,所以开始静下来一本本读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想给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思想基础,大概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又在沉迷在商务印书馆的权威里了。
以前读书,总是会惊叹,作者是怎么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作者是哪里冒出来这样的想法的,现在读过一些书后,也会略微明白作者的写作套路了,也能试着猜出作者构想的来源了。以前读书除了佩服还是佩服,现在也能看到一些作者的缺点、破绽和局限了。以前读书只有赞叹喊好,现在也知道它是好在哪里了,是文字、情节还是思想。以前觉得只要印成书的都不简单,我何时也能有这么一天啊,现在也知道很多书都不过外表光鲜幸运出版,我写出来的东西可能还会比一些人要好那么一点。以前找到一本书就如获至宝飞快地沉浸下去,现在却发现能找到一本让自己入迷眼睛一亮开心不已的书越来越难。以前会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不眨眼,觉得人应该博览群书,现在却知道值得仔细阅读的书并没有那么多,所以会反复地一遍遍重读一些书,而很多书只会随便翻翻或者视而不见。以前只要读一本书就会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忽略过的句子还要跳回来重看,现在却知道很多书真的没这个必要,我们的一生原没有太多时间,虽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一目十行甚至一篇的本事倒渐渐得到了一些锻炼。
今年二十五岁,不知道上帝还给我多少剩下的时间,无论如何,有生之年能多看一些书,能反复读一些好书,不为学术不为职称不为名誉,只是单纯地喜欢,也可以生死无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