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翠竹

走近翠竹

饴散散文2025-10-04 13:40:15
已记不清那出戏剧中有这么一句笑谈:私塾老师出了“松竹梅岁寒三友”的上联,一纨绔子弟答曰:“鸡鹅鸭红烧一锅”!结果闹了个哄堂大笑。作为食客的他倒是颇有创意的。头脑中装满了鸡鹅鸭,自不会有松竹梅的位置!更
已记不清那出戏剧中有这么一句笑谈:私塾老师出了“松竹梅岁寒三友”的上联,一纨绔子弟答曰:“鸡鹅鸭红烧一锅”!结果闹了个哄堂大笑。作为食客的他倒是颇有创意的。头脑中装满了鸡鹅鸭,自不会有松竹梅的位置!更不要说他对竹有何深解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翠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不尽的风景:在河沟畔,宅基旁,村舍间,公园里,那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姿色不能比牡丹,雄伟不能比松柏,娇艳不能比桃李,名贵不能比玉兰,可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仍是一位无可替代的“挚友”与“世交”,这自然与它的极深厚的底蕴与渊源相称了。
翠竹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华夏独特的竹文化,有如血肉般地融入我国人民的生活中。翠竹,是先民走出洞穴的最佳庇护所,用它构建简易的窝与棚,舍与屋;外出猎取食物,翠竹又是先民手中的弓与箭、杖与矛;大地若纸,竹管是书写、描摹人生的笔墨;历史如河,竹简则是记载沧桑的书册;泪滴如花的斑竹,忠实传承那太过久远却依然感人的故事;梦中锃亮的竹马,无声珍藏了世世代代似爱似友的感情;待到竹制纸的出现,记录生活、承载传统、拓展心灵、创建完美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便捷的瑰宝。而翠竹所凸现的坚贞气节与凌云壮志,则熔铸成炎黄子孙在历史长河中英勇不屈、日久弥坚的民族脊梁!
翠竹是一帧入时的画卷,色如翡玉,四季常青的翠竹,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一片竹林,那怕是几丛新竿绕在窗前或院角,自是一幅不俗的小景。虽居处在偏远山区的陶渊明,仅“寒竹被荒蹊”,就足让他这个“植杖翁”悠然自得以慰晚年。行止未定的南宋词人刘克庄,似不能忍受“一日暂无”的空白,“借居未定先栽竹,为爱疏声与薄阴”,刚植不久的小竹,自不比繁茂的竹林,可“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元稹)是一幅多么秀丽典雅的水彩画。杜甫更喜爱风雨中的一景:“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这可是风催雨残下枝损瓣落的花所不能比拟的。翠竹如画,竹又入画。这在中国画中数不胜数。
翠竹是一册感人的诗篇。大千世界中的花草树木难以计数。凡进入诗人歌咏视野的,并不完全源于主观,它还取决于对象自身的“素质”或“形意”。唐朝诗人孙岘的这首咏竹:“万物中潇洒。修篁独逸群。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可算是集中而典型地突出了翠竹的美学价值。历代诗人赞颂最多的便是翠竹的“节”与“志”,“雅”与“逸”。并视翠竹为友为君,为楷为范,不妨说这也是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自我写照。
翠竹是一组献身的长歌。“竦影纱窗外,清音室瑟中”。微风中的翠竹,它的美感不仅是之于视觉的同时也是之于听觉的,那是翠竹奏出的款款入耳的心曲。柳宗元的“苦竹桥”云:“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哲鸣山禽。”早已献身为桥的翠竹尚且如此,又遑论生机勃发、虚声带寒,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的翠竹呢!是啊,翠竹似乎具有音乐细胞的天赋。不是吗,且不说翠竹在其它方面的奉献,就仅说在我国民族乐坛上,以竹为材的笛、箫、笙、二胡、京胡等等管弦乐器奏出了多少穿越时空的美好动人的音乐。
如评功讲好的话,要说的是太多太多了,只能就其所知择要而己。就此打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