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行

陇山行

钱谷库散文2025-05-19 11:36:52
单位要组织一批人去小陇山考察学习,最初确定的人员名单里并没有我,所以我也没抱任何希望,依然一如既往,按时上下班。大概是即将出发的前两天吧,突然接到通知让我随行。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小小惊喜,免不了激动一番
单位要组织一批人去小陇山考察学习,最初确定的人员名单里并没有我,所以我也没抱任何希望,依然一如既往,按时上下班。大概是即将出发的前两天吧,突然接到通知让我随行。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小小惊喜,免不了激动一番。
其实,在此之前真的没听说过小陇山。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小陇山的一些情况。小陇山位于天水境内,是我国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的过渡带,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这里还处于我国动物区系分界线,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在此相互渗透分布并以此为过渡带进行南北扩散,过渡性非常明显。小陇山自然环境原始、独特,物种古老珍稀,生物多样性典型、丰富。另外,小陇山还是我国羚牛秦岭亚种的最西分布区和甘肃省境内羚牛秦岭亚种的最大分布区。
虽然对小陇山陌生,但是天水这个名字,还是比较熟悉的。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是甘肃第二大城市。提起天水这个名字,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厮杀加上连年的干旱,使当时繁华、富饶的上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在一天夜里,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忽然天空狂风呼啸,雷电交加,随着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地面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于是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当地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在湖旁修建新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记得小时候,村里经常来一些走街串巷的货郎,大人们说他们大多都是天水这一带人。他们也经常讲起一些关于天水的风土人情,从那时起就对天水有了特殊的情感。加之,这个美丽传说为美丽的天水蒙上了神秘面纱的同时,更加增添了我对天水的向往。
9月26日,天微凉。整个六盘山都被大雾包裹着,我们一行人在云雾间不断前行。到了庄浪,大雾逐渐消失,天空也变得明朗起来,依稀能够看得清远处的山峰。从庄浪到秦安,大多数路段都是绕河而行。路沿着河流曲曲折折,很少有一公里以上的直路。两边都是陡峭险峻的石山,很高很陡,而车则在最低处行进。抬头望去,有点坐井观天的感觉。一路走来,山套着山,湾连着湾,基本看不到一块平坦地,跟我老家的感觉特别像。路两边的庄稼地里,不时会看见有人劳作的身影。一路走来,有种回家的感觉,条件虽然艰苦,但我却倍感亲切。一路走来,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美景和名胜,唯有荒凉倒值得回味。
麦积山是天水市闻名的旅游景点。我们到麦积山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远远望去,麦积山就像农家场里的麦垛耸立在群山之中,高约百米,中间是裸露的岩石,岩石上雕刻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佛像,山顶绿树成林,蔚为壮观。相传,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这里松桧阴森,横云飞渡,烟雾团绕,碧水长流,“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有着珍贵的艺术宝藏。山体基本垂直与地面的,如果没有那些镶在岩石上的栈道,无论如何也是无法看到那些雕刻在半山间的佛像的。从栈道上探出头,如临万丈深渊,忍不住心跳加剧,同行中有几个人只走了十几个台阶就害怕的原路返回了。我是坚持走完所有栈道的,一圈走下来,浑身是汗,不知是累的,还是吓的。对于佛像,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或许,我是一个不懂艺术的人吧。用我跟导游调侃的话说,来麦积山,不为看佛像,而是为了体验一次真正的心跳。
当天夜里,突然下起雨来,直到第二天中午也没有停止的迹象。天雨路滑,无法到小陇山深处去感受小陇山的美丽和魅力。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继续在天水逗留,小陇山之行只能草草收场。离开天水的时候,雨下的正大。透过车窗,绿装盛裹的小陇山就像一个刚刚走出浴室的姑娘,清新亮丽,美丽迷人。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匆匆的小陇山之行虽然未能尽兴,留下了遗憾,但是这种残缺的美却更加值得回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