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哲先生

德哲先生

咸解散文2025-07-25 14:51:28
何为道?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有这样一种解释:“道”即为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关于“人类社会必须依道而行”这样的论述;世界无产者马克思、恩格斯乃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等方面的学说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道吧?
当然,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伟人在谈“道”,而今天我要谈的是哲学博士、诗人、《人民美术》杂志主编德哲先生的“道”。
崇善之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是通过著名作家、评论家、哈尔滨小天鹅少儿文学函授学校校长杨臻认识德哲先生的。杨臻八十年代初就辞去了公职,怀揣着敢吃螃蟹的那颗雄心,自己掏腰包办起了函校。他办学不求取任何回报,在他的《跑步人生》这杆大旗的感召下,聚八方贤才于麾下。把办校得来的微薄收入倾囊捐献给了社会孤儿院、福利院、救济贫困残疾儿童,自己却常常就着咸菜啃着馒头度日。
那时,我正应邀为《小天鹅》杂志写稿,所以,每逢和杨臻接触时,他常和我讲起关于德哲的故事。德哲当时只不过十八九岁,正是在杨臻这种乐善好施的崇善之道影响下,从北京千里迢迢只身赶扑哈尔滨,亲自求见杨臻先生。精诚所至,杨臻先生当即答应德哲先生的请求,和当时健在的谢和赓将军一道做小天鹅函校的北京总代理,在北京为小天鹅摇旗呐喊。德哲不挣一分钱,甚至来回的车票都要自己搭上,从事的纯属慈善事业。以后参加工作后他又经常参加公益活动,曾多次应邀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书画大赛中担任评委。多次参加省内中华慈善总会。中国会等的慈善捐助活动,并被授予“公益书”荣誉称号。试想:他释放出的“善”的光辉。他的这种善心、善行、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交朋之道。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的交友有“八交”:胜已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信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德哲先生该当是这“八交”的忠实实践者。当代著名书画家汪国贞、张海、文怀沙、杨晓阳、孙克、罗阳、李苦禅、李人毅、李宝林、张天森、等都是他的朋友。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所谓的“莫逆之交”“君子之交”。
前些日子,在广西电视台当导演的蒙永得先生在网上给我传来了一张老照片,那是他和德哲等人当年在“小天鹅”办校八周年庆祝会上的合影。照片上还有湖北的知名作家,现已赴美国游学的汪静玉女士,还有现在正主持江苏淮安新闻网的陈华忠先生,还有后来在广东也做过一家文学刊物编辑的朱晓峰先生。当年,这些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他们的友谊不像《水浒传》中那些英雄好汉山盟海誓的江湖之交,也不比《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相互利用、尔虞我诈的势力之交,他们彼此的心已经达到了至诚,就靠着对文学的这点爱好,使他们齐聚一堂,共商培养少年儿童文学素养之大计,因而留下了这永恒的一瞬。此后,他们使不断书信往来,相互交流鼓励这不正是庄子所云的志同道合的英逆之交吗?
几年前,我想请一位名流为自己的长篇小说《铁骨柔情》题写书名,因为这部小说的取材正是以当年小天鹅函校为背景,这期间德哲为这本书也提过不少忠肯的意见。所以时任小天鹅函校主任的张琦女士认为请德哲先生最为有意义。当我把电话打过去给他时,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当年临近春节,我未经他的许可给他寄去家乡少许的土特产略表寸心,没成想,他接到东西后立即来电:“刘兄,咱们之间还需要这个吗?”让我一句话,让我惭愧,无言以对。是啊,就凭着我们多年彼此间能够达到相互支持之默契,一个祝福短信,一个问候电话足矣。从中,我感受到了他为人处世,交友的至诚、至仁、至真、至爱、感受到了曾国藩的“八交”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在道义上,这正应了庄子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至理名言啊!
至尚之道。尚,《广雅》中解释:尚,上也。由此就衍生出了“往上”“向上”进而又有了“崇尚”“高尚”等义项。德哲先生从小就酷爱写诗作画,他一连写出版过《走出星辰走出梦》《飞翔的眼睛》《醉》等三本诗集,主编《国学经典》《芥子园画传》等学术著作9部以内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对自己写作编辑的要求质景必须上乘,相调必须高雅。在他的笔下流淌出来的从天平庸之作。再后来,他又对把自己的哲学思想渗透到《问道丹青》《金秋》等书画之中,追求积极向上的品位与高尚的道德情操。2006年7月并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举办了“迎八一?将军节”个人画展,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位画像。2006年9月他的画作并应邀搭载“实践八号”卫星畅游太空十五天,成为了全国仅获此殊荣的十名画家。2007年7月,作品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览会”最高奖,并应邀到日本等国参加了画展。以后接连又有“家国情怀”“审美回忆”“民族百花”等多项书画大奖奖牌收入囊中……
凡比种种?无不凝聚着他汗水的结晶。诚然,如今,事隔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虽然未曾谋面,但通过空中的电波早已把我们两颗挚热的心紧紧地联结到了一起。那天,当在我编辑这张小报向他邀稿时,他张口允诺。看着他在网上发来的这些书画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灵性,感受到了那其中蕴含着的各种“道”在其哲学思想的润泽下,在“天”与“地”之间游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