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河南曲剧渊薮

史话河南曲剧渊薮

绳梯散文2025-08-05 15:12:19
说起河南曲剧的渊薮,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命题。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已作出这样的定论: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版小调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
说起河南曲剧的渊薮,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也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命题。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已作出这样的定论:河南曲剧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版小调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临汝县农民‘同乐社’搬上舞台,发展成为戏曲剧种”的。1962年马紫晨先生在其所著的《曲剧本源核证》中说:“……把1926年农历4月初七日定为河南曲剧诞生日,应当是准确的。”尽管如此,历年来对于河南曲剧的渊薮多有争议。2006年5月18日,河南曲剧登台80周年之日,河南首届曲剧艺术节在汝州市(原临汝县)隆重举行,至今已届三年。欣闻2009年5月18日,中国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将在汝州市举行。届时,中国河南曲剧文化之乡命名大会也将隆重举行。欣喜之余,不胜又触及了河南曲剧渊薮的话题。其实,河南曲剧是千百年来无数有名和无名的民间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如果从其演变过程来看,开封、南阳、洛阳、汝州等地都是河南曲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但毕竟是汝州市(临汝县)农民“同乐曲子社”的艺人们,带头甩掉束缚曲剧艺术表演的跷腿,勇敢冲破桎梏曲剧艺术发展的世俗;率先登上舞台演出,拉开了一场伟大戏曲革命的序幕;实现了河南曲剧划时代的一次质的飞跃;揭开了河南曲剧发展的崭新一页;标志着一个古老但又年轻的新剧种——河南曲剧的正式诞生。

一、从宋词、元曲到“小调曲子”,
河南曲剧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征程。
河南曲剧的孕育和诞生正应了那句古老的成语:“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只不过它的孕育期太漫长——千余年之久。当她在母腹中吮足了千年之精华,终于骚动着冲破生命的幽门,呱呱坠地,登台诞生于1962年5月18日的那一天。曲剧太古老了,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沧桑,曲剧太年轻了,只有83岁的芳龄。但是它的曲调、曲牌、音乐却源远流长。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其中宋词上承唐五代的诗词曲,下开金元诸宫调、元曲、明传奇。河南曲剧来源于大调曲子,大调曲子又称“河南鼓子曲”。鼓子曲源于元散曲中的北曲已成定论。那么,元散曲的渊源呢?其实元散曲来源于北宋时期的“诸宫调”。王国维在其所著《宋元戏曲史》中写道:“‘诸宫调’是小说的支流,故事用曲调唱出来……多的有十几个曲子,少的只有一两个小曲子……组合了很多宫调来说唱一个故事,所以叫‘诸宫调’,它直接吸收宋‘鼓词’(亦称‘鼓儿词’)中的杂版小调的唱法,在宋金对峙时期已经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存金中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元末明初,北杂居逐渐衰落,民间开始弹唱俗曲,俗曲包括里巷歌谣与乡土小曲,也收集一些散佚民间的北曲曲碑,汇集成中州俗语,后与江淮俗曲融合成为中原俗曲。张长弓先生在其《鼓子曲存·序》中写道:“弘治年间(1488——11505)以后,俗曲已唱于开封”大约在明清之间,俗曲自发祥地开封逐渐传布到周口、禹县、汝州、南阳等地。“俗曲……乐器中配有八角鼓……曲牌子组织前有鼓子头,后有鼓子尾……故最初称俗曲叫鼓子曲”。清初民末,大调曲子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曲种,但是以说唱形式为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黄河在祥符决口”,开封大批鼓子曲友赶往南阳。南阳处于湖北、陕西两省交界,是豫西南的商业重镇。鼓子曲传入南阳并与当地的民歌小调加以糅合,并在吸收四方杂调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从而促成了大调曲子的形成。“南阳大调曲子集五百年来南北俗曲的大成”是河南曲剧的一个重要曲派。
在大调曲子基础上兴起的便是“高跷曲”,也即小调曲子。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反恰分性兀旱拦饽昙涞男悴拧⒙逖羧送醴锿搅偃攴缪ㄋ孪虻佬蜕醒肮朋莸淖デ丶家眨蟮侥涎艚淌椋诩溲Щ峒锹剂舜罅康拇蟮髑拥某屎颓鳎⒂谕问辏?873年)回洛阳,把带回的曲牌加以改进优化和创新,并把互不相干的弹唱曲子和哑吧高跷结合在一起,并为跷友改编了《小姑贤》、《卖瓦盆》等剧目,使曲子从厅堂曲艺形式变成高跷曲,这是个不起的艺术创造,是曲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质的飞跃。王凤桐创造的高跷曲已有了简单的角色分工,如:相公、姑娘、丫环和和尚。洛阳小调曲子奠基人解新富(洛阳大屯)、朱万明(临汝县乐曲子社业务负责人)的改进创新下,终于形成了洛阳小调曲子,并于1926年5月18日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同乐曲子社搬上舞台。从此,河南曲剧破壳而出,实现了“蝶变”。

二、金兰七兄弟赵庄结拜唱跷曲
任何艺术的繁荣都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河南曲剧之所以被汝州(临汝)农民同乐社率先搬上舞台,并成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这是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艺术积淀的。登台虽为偶然,但偶然中孕育着必然。公元1644年——1911年,汝州一直是直隶州,直隶河南布政司,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今汝阳)四县,这里号称是“曲子窝”。汝州的朱万明、关遇龙、马清波、姚一星等先于清宣统年间已开始约会坐堂弹唱挚友唱高跷曲。他们组织的团体多叫同乐社或同乐班。较大的团体有汝州赵庄陈玉保、卢天德(绰号面堆)等人的高跷社;汝州郑铁炉村以朱万明为首的同乐社,汝州大张关遇龙、王少阳等人的同乐班,汝阳县马清坡等人的同乐社,汝州毛寨郭成章、郭象棋支持的高跷同乐班,汝州玉皇沟的邓老南同乐班,官庄的许梦林(许雷)同乐曲子班等等。到了清末民初,小调曲子的发展更加迅速,遍及汝州城乡。
在众多的曲子同乐社(班)中,赵庄同乐曲子社位于汝州城北郊,地点适中,成了汝州五处高跷玩友的聚会处。日久天长,曲友们情投意合,终于在赵庄同乐曲子班结拜成了以马清波为首的以发展高跷曲为目的忠贞不渝的金兰七兄弟。老大马清波,生于1881年,伊阳(今汝阳)城东人,踩跷扮和尚;老二朱万明,生于1891年,汝州杨楼乡郑铁炉村人,原扮大妞,后改扮老旦,兼任琴师;老三李富生,生于1892年,汝州杨楼乡石台街人,原扮和尚,后扮杂角,外号“五把叉”;老四王少阳,生于1893年,汝州骑岭乡大张村人,三弦、四弦琴师;老五王少焕,生于1895年,也是大张村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