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独特的风景
“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这是清人赞泰山普照寺的诗。前前后后十几年了,我曾多次走进普照寺,但每次感受均有不同:尤其在盛夏酷暑,越能得一片幽静与清凉,而吸引人们流连忘返
“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这是清人赞泰山普照寺的诗。前前后后十几年了,我曾多次走进普照寺,但每次感受均有不同:尤其在盛夏酷暑,越能得一片幽静与清凉,而吸引人们流连忘返的不仅仅是它幽雅静谧的景致。
普照寺位于北环山路北(大约在红门与大众桥中间部位)、凌汉峰前,依山而建,涧溪环绕。与泰山其他景点相比而言,它显得冷清而孤寂。幸好路边有冯玉祥小学,院内孩子朗朗的书声串林绕树,爽心悦耳。
沿石板坡路北行,从“三笑处”步入通幽曲径,过“云门”,至普照寺,一路古柏参天高擎碧空。在一片浓绿之中,普照寺坐北朝南,飞檐斗壁,青瓦红墙,尽显古朴沧桑。背后郁郁凌汉峰,苍松挺立;怀前苍苍古柏林,御风蔽日;东墙一溪清水,潺潺弯弯自北向南,沿墙根汩汩而下,穿寺前石桥,默然西行。
普照寺取其“佛光普照”之意,据说创建于六朝,或传创建与唐朝。整个寺院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组成三进式院落;两侧配以殿庑、禅房和花园。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及清康熙初诗僧元玉、光绪间瑞师先后卓赐于此,均进行重修。
山门前高台垒砌,石狮对峙。我宁心静气拾阶而上,步入山门,迎目即见清一色七座八层八角白石宝塔,沿西北院墙一字排开,倒影荷池,相映成趣。二层山门两侧,钟鼓楼分列左右,仿佛依稀可闻当年那悠远幽长的晨钟暮鼓之声,与唧唧啾啾的鸟语欢歌,在山涧合奏齐鸣,交响呼应。东南花圃,花艳灼灼,一架古藤盘旋蔽日;脚下苍老的青砖青苔密布,柔软滑腻。环视这香烟缭绕的幽山古寺,禅林氛围扑面而至,古朴苍凉与凝重悠远之感,悄然袭上心头。
轻移慢步,来到大雄宝殿。见殿前银杏双挺,昂首天外;油松对生,风骨苍遒。转至后院,有六朝遗松盘空万丈,于庭中龙舞蛇影,“筛月亭”栖云沐雨,月下洒银辉点点;亭下五音石,敲击四角及中央,发出五种清脆悦耳的声音,音律清脆如钟磬奏鸣;亭北“摩松楼”,以西是菊竹花圃,瘦竹寒梅各领风骚。
移步换境转至后院的“菊林旧隐”,你会细细品味它门口的两幅对联所蕴含的禅意:元玉的“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为内联,舒同书“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为外联;也会惊叹院中冠大如棚的一品大夫松,枝繁叶茂遮风雨,根深蒂固抗劲风;你会欣赏西院墙边的古岩耸立,翠竹茂密,听风啸阵阵,千竿频摇向你诉说,但最独特的一道风景此刻正陈列眼前——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民革创始人之一的冯玉祥先生纪念馆(已迁至普照寺东北百余米的革命烈士祠内)。
冯玉祥(1882.11.6—1948.9.1),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寄籍河北保定;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抵抗政策,受到蒋介石排斥,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寓居泰山普照寺“菊林旧隐”,潜心读书,寻求真理。在此期间,他创办了14所小学,免费收取穷苦孩子入校读书;他组织官兵疏浚、新建大众泉、朝阳泉,出资修建了大众桥;为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牺牲的烈士,1933年,冯玉祥在普照寺东北和南部分别建泰山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辛亥革命滦州烈士纪念碑。
最难得的是他以泰山习俗和民生疾苦为题材即兴创作的白话诗。他的创作始于1920年,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400多首,其中在泰山期间创作了170首,他自称“丘八诗”。丘八者,大兵之谓也。当时冯玉祥邀请青年画家赵望云,合创48幅诗配画,刻制成碣,后尽毁,1984年重刻,立于寺内(如今均在普照寺东北的革命烈士祠内)。
冯玉祥先生关注民众疾苦,他的诗作以劳苦大众为主角,有《洗衣妇》、《泥瓦匠》、《牧羊人》、《上山的挑夫》,描写的劳动场面有《锄地》、《施肥》、《秋收》、《西瓜摊》、《相树下》……《打柴》里的樵夫“足穿破鞋”,“黎明上山,日暮归来。百斤柴草,百里山道”,挣不到三毛钱;《卖大碗茶的老人》“头发胡子尽白花”,嗓音喊哑了,买卖不佳,《挑水的老人》因“天不雨,已数月。涧中水,多枯竭”,奔波数里路来回挑水,把偶尔发现的泉水看作身上流淌的血……通过描绘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反映劳动人民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他的诗没有停留在表象的描述,而是一针见血指出人们生活艰难的病因所在,呼吁人们要团结一心抗击日寇,要学知识,学科学,才能改变贫穷落后,被动挨打,受欺辱,受奴役的悲惨地位。《饭时的农家》描述了虽然穷苦却和平安乐的一家,在日寇枪炮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只有坚决抵抗才能雪耻亡国的惨痛,“先要打到强暴,才能民安国泰”;《运石》中告诫靠山吃山的劳众,不要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山水财富,还要时刻不忘东北三省的黑山白水、森林矿产,“我们为要求生存,唯有武力保主权。驱逐强盗回三岛,人民安乐版图全”;《上山烧香》“国弱大众贫”,《牧牛》中呼吁大兴义学,科教兴国“……终身为文盲,遭遇实可悲。大众难读书,国家须栽培。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他在《庙中的舞台》呼吁剧本革新,唤醒民众破除迷信,要发奋自强;《测字摊》告诫人们不要迷信,要信科学;《娶亲》改造旧习俗,建设文明社会;在《山轿》里抨击奢侈享乐、作威作福之人,“一劳苦一逍遥,抬的坐的皆同胞”,“国难当头须要管,时间劳力不白抛”……
总之,冯玉祥先生淡泊明志,忧国忧民,俭朴从生,在泰山创作的白话诗个性鲜明,语言雅俗兼备,笔触明快而豪放,内容丰富充满爱国激情,反映着时代的脉搏,同他的号称“民主将军”、“布衣将军”的人品交相辉映,其诗作也是我国现代诗歌文艺园地的一朵奇葩。
但更能体现他为民、为国,奋斗不辍的高风亮节的是其自述诗《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要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成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烟雨八台山
下一篇:至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