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应当体现人性关怀
近年来中国人逐渐开始关注曾经被当作封建糟粕的传统道德文化宣传,继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解读儒家文化,在《百家讲坛》可说是百花齐放。最近热播的是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解读《三字经》,《三字经》是旧时蒙童
近年来中国人逐渐开始关注曾经被当作封建糟粕的传统道德文化宣传,继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解读儒家文化,在《百家讲坛》可说是百花齐放。最近热播的是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解读《三字经》,《三字经》是旧时蒙童的启蒙教材,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首孝悌,次见闻。”孝悌是道德,见闻则代表学问。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也是以德育为先的。百善孝为先,中国人把“孝”当做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所以《三字经》里面才有“首孝悌,次见闻。”的提法。前两年,媒体对一个普通工人谢延信的大爱至孝,做了报道,人们才又重新开始审视这一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美德。翻阅典籍,得知孝所涉及的并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更多的应当是体现人性的关怀。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先哲推颂的以“孝”治天下的道德观念。“孝”的实质是体现对老人的“精神尊重”与“人性关怀”。是符合社会和谐安定这一历史发展原则的。然而这一承载着人类道德文明的理念,在历经千年传乘中,却忽略了“精神尊重”与“人性关怀”的内核,逐渐演变成了对家族长辈的“绝对服从”,从而沦为封建礼教的工具。二十四孝中有一个“郭巨埋儿”的故事。据《内邱县志》记载,郭巨东汉人,原籍河南林县,因“家贫岁凶”,给人帮佣度日,生活十分艰难。郭巨有一老母和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老母疼爱孙子,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本来能让母亲吃上饭就已很困难,现在儿子分享她的饭食,老人恐怕就要挨饿了。夫妻俩为孝敬老人,决定把儿子埋掉。谁知挖坑时竟挖出一个罐子,里面盛满了黄金。人们说这是郭巨孝感动天,是上天赐给了他金子,从此他的孝名也传遍了天下。后人又在当年郭巨挖出金子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郭巨塔”,以示纪念。
奶奶疼爱孙子,儿子孝敬母亲,这本来是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可是为了救一个人而杀掉另一个人,却使“孝”这个词彻底的变了味,所以就没有人再敢提“孝”了。鲁迅先生说“我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学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朝花夕拾)。所以后来的孝子慢慢少了,孽子且多了起来,真正的物极必反。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古之圣贤对“孝”的理解。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有人以为“孝”就是能够养活父母,殊不知他们也饲养犬马,如果不尊敬老人,那么养活父母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孝敬父母难在使他们性情舒畅,并不是有事情帮他们做,有酒食让他们吃,就能算孝了。孟子在评价曾子和他的儿子曾元的“孝道”时说: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每餐必有酒肉;吃完饭还要问父亲,剩下的给谁;曾元奉养曾子,也每餐必有酒肉;但吃完饭就不再问什么了。孟子指出,曾元只是满足父亲的物质需求;曾子对于父亲,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还给以精神上的愉悦,所以曾子的孝才是真正的孝。可见孔、孟所说“孝道”的实质在于注重“人性”的内涵。而并不是盲目的对父母无原则的服从。我们不能不叹服古代思想家对“人性”的特别关注和对“人情”有别于动物的深刻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