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金针巧度人
是到了该给失血的心灵开一剂良方的时候了,人们躁动的性灵如何抚慰,贫瘠的心土何以滋养,那度人的“金针”远在何方?
回顾中国近现代有识之士走过的心路历程不难发现,志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他国的物质技术文化以“自强求富”,最终越走越窄进入了死胡同;维新派则期冀通过学习他国之制度文化以求力挽狂澜,最终也只是好梦一场早早夭亡;于是有了鲁迅等人引领并大力推动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毕其一生致力于文化心理的批判,力图改变国民劣根性,以期重铸国人之灵魂,此次运动声势浩大,成就斐然,影响深远。然而“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思想意识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时至21世纪仍任重而道远。诚如冯骥才所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因此,我们惟有着力于文化心理这个“要穴”,才可能治其根本。
那治病度人的“金针”就藏在代代传承的不朽经典之中。
逆千年的时光之河而上,经典曾与世人不离左右,从士大夫们“言必引《诗经》”,到文人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倾慕,直至莘莘士子对“四书”“五经”圣人之言的万般推崇,提及经典,人们无不对之肃然起敬,心向往之。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至今日这个快节奏时代,社会的极大进步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阅读主体的价值观也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现代人心性的浮躁和人文素养的普遍匮乏成了不争的事实。于是“流行”店外已门庭若市,“经典”门前却门可罗雀:经典的并不流行,流行的并不经典。“经典”的沧桑朴素与“流行”的时尚光鲜构成了一组极为鲜明而尴尬的对比。埋怨指责毫无意义,积极地寻求对策才是明智的选择。如何让大众走近经典,重新沐浴圣贤的光辉?百年大计,必赖教育之本,本中之重,当在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中弘扬传统人文精神的重任,则沉甸甸地落在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身上。
那么,“金针”该如何巧度人?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经典若水,金针度人的首要条件便是选好并且倒好一瓢水。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这句话用在读书上,可以理解为书籍之多,浩若烟海,“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其多。如若不会选择,纵然皓首穷经,亦是“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一事无成。诚如佛经有云:“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但在中高考的高压之下,在英语红遍中国、理科作业多得无以复加的情况下,语文学科往往成了最重要最基础但又最弱势最边缘化的学科之一。我们要想守住学科的尊严,哀求或抱怨并无意义,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守住阵地,我们的主阵地不在课余,而在课堂。就此而言,“三千弱水”只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语文教学首先不该去追求“博大”的三千弱水,而应该是对取哪一瓢水的深入考究,是对学生最急需的那一瓢水的反复品咂,是对如何倒出这一瓢水的苦心打磨!就初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剥开经典篇目华丽或质朴的外衣,其中蕴含着的是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那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一颗求真、向善、寻美、守爱之心。那求真之心就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坦荡胸襟,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就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磊落情怀,就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就是王子猷雪夜访友的“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洒脱风度,就是五柳先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不吝去留,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吟》,就是顾城那双在黑夜里寻找光明的黑眼睛,就是北岛面对卑鄙者响亮的《回答》——我不相信;那向善之心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争之争,就是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那求美之心就是王维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岑参的相逢斗酒、千树梨花,是东坡的豪放,三变的婉约,是孟浩然的清新可人,是司空曙的冲淡悠远,是颜筋柳骨欧险赵秀,是关张刘的义薄云天,百零八将的豪气干云,是唐僧师徒的苦心孤诣,是金钗雪里埋玉带林中挂的凄艳;那守爱之心就是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殷殷叮咛,就是让朱自清暗自垂泪的父亲的背影,就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三迭阳关吟唱,就是高山流水的应和和伯牙摔坏的那张古琴,就是“碧云天,黄花地”的离人眼中的血泪和“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缠绵悱恻……只要愿意去开掘,去品咂,我们会在教材的经典里开采出丰厚的人文宝藏。然而人各有异,不是每一篇经典都能够讲得透辟而精彩,也不是每一篇都有必要讲得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对经典之水应反复思考,谨慎选取。
选水不易,品水亦难,更难的当是倒水之功。回顾应试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一度被口诛笔伐,乃至于身背“误尽苍生是语文”的骂名,就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不是在教学生披沙拣金地“求真”,而是在无形中培养唯书唯上不唯实的书呆子;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一颗“向善”之心,而是致力于训练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不是培养学生“寻美”“守爱”之志,而是一味说教,形同礼佛念经。长期以来,语文被主要当工具学科来解读,丰饶的血肉被生生剥离,鲜活的人物被教条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佛家的树
下一篇:浓浓的暖暖的母爱(2)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