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时
清明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往往进行祭祖、扫墓、踏青,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同时,清明也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肥之后,谷雨之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机,农家也往往趁着这个时候进行春耕春种。所以,清明它是矛盾的。一方面,它依附于暖春四月,杨柳遍地生,百花未谢尽,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青春的面貌昭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是外出踏青郊游的大好时节;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笼罩在冥幻色彩的光环下,予人平添了不少的哀怨与愁伤,制造出穿插在暖春里的心寒。它之于中国,仿佛感恩节之于美国,意义古老而深远。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可见清明扫墓的传统自古就有。
回想每逢清明,父亲总是催着我回家,即使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也不例外。我以前一直认为这是迷信,并时常不屑,认为所谓的祭祀不外乎烧纸焚香、磕头爆鞭之类的,形式只显露在言行举止上,而真正的感觉却埋藏在内心,前人怎可知?祖宗与逝者的召唤似乎换来的只是马不停蹄的奔赴。等慢慢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清明祭祀的是自己的先人,但它却又不仅仅是祭祀自己的先人,它祭祀的是一种传承,而这传承里承载的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根。而一次次的祭祀在我们的身体里烙下了中华精神和炎黄情怀。君不见,离乡数十年的海外游子们在回到故里的时候,往往捧起父母坟前的黄土嚎啕大哭,大骂自己的不孝。这里面就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的今天,是父母赐予的,我们的所得,是前人所给与的,往上追溯,一代一代地蔓延,不可弃根忘本。普天下的父母都以年迈换取了后代的茁壮,他们从盛到衰等价着后辈的从衰到盛,正如清明这个荣与怨的结合体一样,一个家族总循环着旺与衰。我们都不要辜负父母的给予与奉献。再往大处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这个民族的复兴,包括我们整个国家的富强现都是先烈们奉献自己的生命,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我们更不能弃根忘本。忘本这样的行为与我们泱泱中华的传统美德是相违背的,为世人所不齿。我不禁想起世人现在的一些行为,心中隐隐有些难过。
丝丝的小雨还在下着,仿佛我心中杂乱的思绪。可能正是因为清明逐雨来临,才引起了我浮想联翩。不过往者不可追,来着犹可期,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我们还是应该整理行装,朝着未来出发。我微哂,心想这岂不正是清明所代表的另一种含义——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播种之时。
抬头看看时间,不觉已过了十二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