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的拓荒者
十三岁,一个需要呵护,需要爱的年龄,然而对于三毛来说却是她一生命运的转折--她患上了自闭症。在一次课堂测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她受到了那位数学老师恶毒的羞辱,她没有把那羞辱对任何人说出来,而是将自己的心悄悄的向这个世界关闭了。对于这难以启齿的羞辱,她只能躲避,哪里没有人,哪里就没有了羞辱,于是她一头扎进书里,千呼万唤再也不肯出来。她需要倾诉,所以才有了后来她写出的一部部掺杂了浓浓感情的作品。
于是,小时候的三毛便喜欢一个人在田间的小径上游荡。一路上,拾起一些孩子眼中的奇珍异宝:一颗弹珠,一枚大别针,一颗狗牙齿,一个极美的空香水瓶,一只小皮球。
三毛的理想便是做个拓荒者:“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戏,自由快乐的如同天上的飞鸟,更重要的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许多可以利用的好东西当作垃圾丢掉,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候就是将这些蒙尘的东西再度发掘出来……”
尽管这种郑重地写进作文的理想,被老师用黑板擦劈面砸来,还被骂:“如果将来拾破烂,还要到学校读书干什么?”却没有被砸死也没有被骂掉,三毛一生中,仍在到处拓荒。
一次,三毛见街上的人锯树,大树扛走后,丢下了很大一个树根,三毛爱不释手,居然拼足了力气,摇摇晃晃把这件“艺术品”扛回了家中。到了撒哈拉大沙漠,她又在坟场区拾荒。一块腐烂的羊皮,三毛捡回来煮煮洗洗,当成舒适的座垫,捡来几个大瓶子,做花瓶,插上一丛怒放的野地荆棘,三毛享受那种强烈的痛苦的诗意美。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的结婚礼物竟是一件骆驼头骨,从烈日沙漠中拾到的。
纵观三毛的一生,不仅总是在逃避,而且也总是在寻找。
她逃避喧闹,逃避世俗的风霜雪雨。
她在寻找,寻找诗意,寻找安慰,寻找被人丢弃的许多珍贵的心灵寄身物。
一次,三毛发现了家中女工的木头墩,是件美丽绝伦艺术品,完全像复活岛上那些人脸石像,三毛不忍宝物蒙尘,小心翼翼用一块空心砖换出了木墩,抱回卧室,供奉起来。
她在一颗弹珠中,看见了世界的残缺,她拾起了浑圆的弹珠,是否想握住那不可得的圆满。她在一只空香水瓶面前徘徊,那里面空置的看是人们用尽后又丢弃的,她拾了回来,意味着一种不甘。她在被丢弃的羊皮上,看出了舒适,在一块木墩上,看出人脸石像……她总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总是珍惜被人丢弃的东西,她的作品,总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发出诗意和美,她创造出的三毛,意是用着人们丢弃的人格、品德、仁爱、良知的万分组成的可人儿。
她的逃避使她孤寂,她的寻找之旅更是相伴之人甚少,她找了梁光明,被他流着泪拒绝了。她找了一位德文教师,他却在还未陪她走上拾荒之旅的前夜在三毛的怀中猝死;她找了荷西,他只伴了她六年,又溺于海中……
三毛就只好孓然一身地流浪,拾荒,直到她走得又累又倦,满身伤痕,这个勤劳的奔波一生的拾荒人,只好把自己丢下了,她在等着谁来重新挖掘呢?她也许在等一个像她一样的拾荒者,将她的头骨像沙漠中的骆驼一样拾回去,做另一次新婚的礼物。
三毛之死,归于渺渺大荒,完全符合她拾荒人的个性,她在这个世界要寻找的东西,没有找到那便是永恒,于是,她提早奔向了另一个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