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记忆
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它有一种忧伤的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骨髓。作为土耳其的首都,它汇集了整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情结。《伊斯坦布尔》作为作家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介绍了这座神秘
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它有一种忧伤的文化,渗透到这个城市的骨髓。作为土耳其的首都,它汇集了整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和历史情结。《伊斯坦布尔》作为作家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介绍了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难以抚平的创伤及难以抹去的政治记忆。这部作品使帕慕克成为了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应该说,不读《伊斯坦布尔》,就无法了解帕慕克和他的写作。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自传,它不是自恋式地讲人生经历,而是畅谈文化、城市与人生的种种偶然、必然的联系。这个图文兼美的作品呈现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独有的风土人情,再现了三十年前土耳其人民的总体生态。
这块神奇的土地,包容了东西方文化所有的优势和劣势,帕慕克加以区分,聪慧地捕捉了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把它们作为写作的土壤,并在这上面培植幼苗,一株株均已长成参天大树。《伊斯坦布尔》是他将文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中国读者应该会对这一切感到亲切,并产生深深的共鸣,不然这本书何以成为中国2007年上半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呢?
帕慕克的每部书都有独立的主题,也有着共同的主题,即生存选择。在《伊斯坦布尔》中,他现身说法,交待了自己热衷于绘画却放弃成为一个画家,也未去按自身专业(建筑)去安排前程,最终选择了写作的经历。他是个有勇气、清醒、敢于行动并懂得积极定位的人。然而,生存选择,有一部分却是不能自主的,比如民族文化的背景。
帕慕克在自传中提到的城市文化品格“呼愁”,既忧伤,触及了整个城市的文化核心,也触及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书的开篇引语“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似乎在佐证帕慕克的切身感受,这个融入了他的灵魂的城市能够唤起他全部的记忆,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他的想象也建立于此,莫言评价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一语中的!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卖弄技巧最少的作品,语言厚重平实,作者理智而有节制地追溯记忆,他坦诚相见,发表对人生、城市、文化的看法,他不遮掩记忆,也不以呈现琐碎的个人历史为目的,他旨在探讨土耳其民族文化的特色与尴尬。
忧伤如雾的城市文化造就了他迷宫般匪夷所思的小说,神秘而深邃,提防着任何廉价的破译,也不乏冷幽默和绚烂烟花般的诗意。显然,帕慕克更重思想,而非文采。他的语言完全忠实于他的思想。
这部书由许多色彩斑斓的生活碎片组成,结构浑然天成,并无拼贴之痕,那些别具异域文化特色的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获得了文字之外的另一种印象。270到271页的大幅图片呈现了一个童话王国般的世界,密密麻麻的城堡式建筑毗邻海岸,这就是海滨古城伊斯坦布尔,没有明快的色彩,也激不起昂扬的情绪,一切都在如烟的忧伤中沉浸,让人思索起生的艰难。那些船的桅杆,远远望去,像是些鱼骨,海滨的几株矮树有着圣诞老人一样可爱、敦厚的外表。这座城市令我着迷,为它的揣摩不透,为它的古朴,为它的忧伤气息。
《伊斯坦布尔》记录了一部个人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忧伤。《观察家报》的评论极为精辟,我愿意把它摘录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尾:“帕慕克忠诚于他内心丰富的诗意。一曲意味深长的迷人哀歌——唱给记忆中的童年,唱给伊斯坦布尔——把他带到世界面前。”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