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宫娥垂泪,感思妇幽情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是乐府诗体,主要都是写女子孤独寂寞、惆怅哀怨的。除李白这首以外,还有谢眺和虞炎咏比过,然三首之中,独李白这首最为高妙。全诗仅二十字,文字浅显却韵味深远,意境臻美。“这种美,是靠了概括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表现出来的。”
“玉阶生白露”,首句看似平常,其实大有文章。作者用“玉阶”而非“石阶”,是遣词时的“因情敷采”,同时还暗示了尚未露面的女子居室华美,身份高贵。“白露”二字点明是中秋时节。然而这前后两个意象并不是简单的叠加,一个“生”字,将“白露”随等待时间的增加推移这一渐缓漫长的过程刻画的入目三分。“夜久侵罗袜”紧承上句。“罗袜”见出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使我们仿佛看到:在那玉砌的台阶上,身着单衣罗裳,精心妆扮的女子翘首企盼着心上人的到来。一个“久”字,将夜凉露重,罗袜知寒带出,进而映衬出女子伫待之久,怨情之深。正是因为她伫立在生了白露的玉阶之上,不知不觉中,寒露的湿气凉意已浸润了罗袜。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形象仪态,不见“怨”字可以觉出其幽怨如诉。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了两个动作:下帘和望月——伫立良久的她终于发现更深露重回到屋内,将卷帘放下,隔着如她内心般晶莹的水晶串成的帘子,举头仰望那一轮玲珑秋月。“却”字非常讲究,是一个虚词,但在此并非转折之意,而是“还、仍”的意思。《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却,犹还也。此诗(按:指李白《玉阶怨》)极写怨情,夜久不寐,还下帘望月也。”可见,这个“却”字在此修饰的并非“下帘”而是“望月”。这个女子的等待是多执着啊!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仍不歇息,依旧望月。放下帘子,只是为了抵挡寒气。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且去隔帘望月。此时她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品质,她虽没有等到心上人,但她却寄情于月,在水晶帘内外都充满着死月光般皎洁的感情,那是她坚贞而执着的象征。叶嘉莹这样说:“这首诗把‘思君’的感情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那些相思怀念的痛苦提高到了一个极其高远的境界,使读者的感情得到了提炼和升华。”的确,诗中的女子虽有怨,但她全然不愁伤,“玲珑望秋月”比起虞炎笔下“思君一叹息”和谢眺“思君此何极”不知要高出多少层!她的坚定贞洁和义无反顾又岂是简单的叹息等待所能承载?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描写与心理刻画,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玉阶怨》虽名中有“怨”字,诗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清人刘熙载曾说:“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李白的这首《玉阶怨》,真可谓是极尽了“睹影知竿”的妙处了。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而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且难。这位佳人,在李白营造的清澈空明的境界中,更显得清丽可人,用愁而不苦,怨而不悲,哀而不伤来形容就再合适不过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