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在黑白世界里
这是需要经过历练才能得来的。项前经过怎样的历练?他说:围棋。
项前小时候,家里有着浓厚的体育氛围。母亲就在体校上班,哥嫂也都从事体育工作。喜欢体育的孩子爱动,淘气呀。近水楼台,项前学柔道,练拳击。好么,这下他有事可干了,与小朋友们打架!有名号啊,在体校,一提项前,没有不知道的。
淘气归淘气,项前是个有心的孩子。当时家里住平房,几十年的街坊邻居,吃完饭没事了,就在家门口摆上棋盘下象棋。项前聪明,不久,他就看明白了,大人小孩,他抓住谁跟谁下棋。
邻居有一个人叫徐明,象棋下得好。项前与他下棋,上他家串门。在徐明家,项前看到了一种东西:黑白子,方格棋盘。这是什么?围棋。徐明告诉项前,这是围棋,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5岁的项前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只想学会下围棋。他把人家的围棋抱回了家,又从人家那儿借了围棋书籍。回家后,他看书,自己在棋盘上摆棋。一个礼拜之后,项前又出现在徐明面前,他要跟徐明下围棋。
他当然下不过徐明。
不过,就是从这时候起,项前的心就定在了围棋上。
家人看他下上围棋后性格安静多了,高兴。把他送到罗季雄老师在体育场办的围棋班学习。上午,项前上文化课。他盼啊,盼着快点到中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摆棋。父亲给他做饭,他嫌别的饭麻烦,就煮面条,省事呀。棋盘放在桌子上,他一边摆棋,一边抱着碗吃面条。其实,他连吃到嘴里的面条什么滋味都不知道。他的心思都在棋盘上。
一个下午,又一个下午。他的时光在棋盘上悄悄地过去了。而痴迷的心却丝毫没有改变。项前变了,整个变了一个人。那么好动的孩子变得异常安静。同学们见到他,说,想像不到,项前性格变这样啦!不仅安静,他异常的有毅力。在体育场下棋,冬天冷啊,手都伸不出来。项前戴着手套也和伙伴们下棋。妈妈给他一些零花钱,项前把钱省下来,到书店去买围棋书籍和刊物。回到家看了一遍又一遍。随着项前棋力的提高,每看一遍,他都从中领悟到更深的东西。那时的项前眼里,世界上没有比围棋更好更有趣的东西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项前的进步太快了。不久,他就开始打比赛了。刚参加比赛的项前,求胜的心太盛了。如果哪盘棋输了,他就睡不着觉了。为了第二天能正常比赛,妈妈得在晚上给他吃点镇静的药物。然而,也正是这种不认输的精神,让项前在学围棋的第一年就进了业余1段。从此,他每年进一段,1992年,他就进入业余5段了。
省、市、全国的各种围棋比赛接踵而至。他每年都要参加几次大赛。后来项前又通过考试成为国家二级围棋裁判。
在项前的记忆中,那一次比赛是比较有趣的,也是让他感悟颇深的。
1996年,塞北棋王赛在我市举办。项前参赛了。第一盘,他求胜心切,下得很谨慎。可是,输了。第一盘就输了,项前有些沮丧,他的求胜心受到了打击,反正输了,他倒放松了,随便下了。这一放松,他的真实的水平全发挥出来了,一连赢了九盘。失控了,想不赢都不行了。那一次,他获得了亚军。
从此,一个个比赛召唤着项前,一个个好成绩摆在了他面前。他经受了大赛的一次次历练,性格越来越沉稳越来越恬淡了。项前也越来越觉得棋盘如人生,太值得琢磨值得玩味值得投入值得痴迷了。
项前渐渐历练出一颗平常心。他觉得围棋给于他的太多了。他要回报。
1990年,项前有了自己的弟子。1992年,他到市体育场围棋队当了教练。他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把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棋手。他不回家。陪孩子们住在体育场。早晨,他带着孩子们跑步,白天,给孩子们上围棋课,找人给孩子们做饭吃,天热了,带孩子们去冲凉。晚上,孩子们睡不着,项前给他们讲围棋名家的故事,直到孩子们睡着了,他才离开。
要知道,他就是一个挣工资的教练啊。
项前只有一个心愿:回报!
现在,项前是市体校的围棋教练。他依然痴心不改地行走在黑白世界之间,不再是为了自己的那份痴迷,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能通过学习围棋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他想说,学围棋,不要急功近利,其实,学围棋,从而提高智力,磨练性格,从中感悟人生,这才是让人受益终生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