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愚的幸福生活

阿愚的幸福生活

旖旎乡散文2025-07-21 02:27:52
阿愚者,本人也。本人姓余,同事尊称我“阿余”也;本人本性愚顽,自己谦称“阿愚”也。余者,我也。有古文为证。记得初中课文《核舟记》中云“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更有趣的是,当有学生问我,老师:“余是什么意思?”我不经意地答:“我”。过了一周,那位优生再问我;“老师,余是什么意思?”我又答:“我”。当我要离开他的座位时,他拉住我的衣服说:“余怎么是您呢?”我恍然大悟。然后哈哈大笑。看到这里,你明白原因了吗?
阿愚的幸福生活,从“晨读”“晚舞”“旅游”“教书”说起吧。

第一章:晨读
青春岁月,晨读伴之。幸福就在那琅琅的书声里。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刚参加工作的我正处在人生春天,正处在人生春天的我抓住每一个带着希望的晨,锻炼、学习、读书。
清晨,我坚持练读,伴着西天淡淡的星星、伴着微露的晨曦,我走进教室和学生一道晨读。读注释、读课文、读教案、读报纸……读出一股浊气,读进一晨清新。有时放声读,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有时低声读,是为了检查学生读。读着读着就溶入了读的氛围,忘却了师与生,没有了“猫”和“鼠”。原来,学生也在鞭策我,学生也在检查我,学生能背诵,我能不能背诵?学生能默写,我能不能默写?晨读,帮助我,使我敢与学生竞赛。清晨琅琅的书声,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清晨,我走进办公室,找一隅坐下,在日光灯的映照下,和着操场上“砰砰砰”的拍球声,和着楼道上“唰唰唰”的扫地声,和着厨房里“乒乒乓乓”的碗筷声高声朗读。读诗,读文;读短篇,也读长篇;读名家名篇,也读学生的作文和日记。声音可高可低,节奏可疾可徐,语调可铿锵可缠绵。兴之所至,还可模仿天气预报播音员的快读,模仿动画片配音员的夸张的读,模仿新闻播音员平直的读,模仿散文播音员的充满激情的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用担心打扰了同事,也不用担心让人见笑。独得读书的乐趣,这是晨读的妙处。可以尽情地放松自己,放纵自己,任感情和思绪被那一篇篇文章引得很远很远。读《雪山之子》就让自己随着孔繁森到茫茫雪山去驰骋,读贾平凹的《人病》就让自己到传染病房去观察结网的蜘蛛和芸芸众生……也可为唐诗的精妙语句拍案,为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垂泪,为屈原的含冤屈死愤慨。
每天清晨,我在与哲人对话,我在与诗人唱和,我在与主人公交谈,我在为学生日记中的一句妙语而高兴。日复一日,我从书中结识了一批又一批朋友,我从日记中了解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然后,用我所读的知识,对他们进行精心地培育,让他们把自卑变成自信,把孤傲变成自然,把失意挤压成动力,把挫折摔打成练达。读啊读,读亮了嗓音,读熟了技巧,读准了字音,读丰了知识,读出了平凡中的崇高,淡泊中的明志,宁静中的致远。美文佳句净化了我的心灵,成熟了我的思想。教学技艺因此而纯熟,学生和我因此而相知相融相长。
读就是播种,读就是耕耘,读就是收获。青春岁月,晨读伴之。幸福就在那琅琅的书声里。(注:拙作《晨读》曾刊载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7期)

第二章晚舞
夕阳余辉,晚舞健之。幸福就在那欢快的舞步里。
温家宝总理说:“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党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虽然不能坚持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但总能时时提醒自己,锻炼,锻炼,挤时间锻炼。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一座热爱运动的城市,是一座展示自我风采的城市,是一座张扬个性的城市。记得02年劳动节时,我的一位同学到深圳旅游,逛到荔枝公园,玩乐一天回来说:“这才叫人的生活。”(他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为了验证这句话。周末,我经常与老公驱车前往,去感受真正的人的生活。总被热情的邀请到赛歌队伍,高歌几曲经典老歌,也会情不自禁地挤进舞蹈队,陶醉于快节奏的劲舞中。流一身臭汗,洗一次热水澡,酣然入梦,一周的疲劳悄然退却。
参与最多的,还是社区活动。一部录放机,就是一支指挥棒。有音乐的地方,就会形成自发的舞台。“养身舞”“新疆舞”“蒙古舞”“秧歌舞”“莲花扇”“木兰拳”“广场健身舞”,不断推陈出新。有外出学的,有请来教的,个个好为人师。几个社区,交流,切磋。身段越来越灵活,舞步越来越轻快。无论老年中年青年,无论高矮胖瘦,无论敏捷迟钝,舞起来,就是一个团队;舞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目标明确,健身,健身,健身!与其说我喜欢跳舞,还不如说喜欢这种氛围。松软的衣装,热心的招呼,耐心的讲解,亲切的关怀,轻松的调侃。换下了工作装,抛开了教师样,忘情地随着音乐舞蹈,舞蹈,舞蹈!尽情地随着舞蹈放松,放松,放松!生活如此美好,如此美好!夕阳余辉中,幸福就在那欢快的舞步里。

第三章旅游
优游假期,旅游丰之。幸福就在那悠闲的游玩里。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也。”我不是画家,也不可能成为伟人。但我立志:“多读书,多旅游。”
近20年来,游览了许多著名的景点,增长了不少见识,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现摘录如下:
儿子两岁半,我们到长沙,站在橘子洲头,感受湘江北去、鹰击长空的壮观。到长沙烈士陵园,看到湖中优游的禽鸟,儿子脱口而出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请波。”让老公狂喜,认为“孺子可教也”。以后好长一段时间,他都把此情此景讲给亲朋好友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后来的20年,,对儿子的教育投资成了我们的共识。为了儿子的前程,年届不惑的我俩毅然舍弃经营了十几年的安乐窝和已有成绩,到深圳安营扎寨从零开始。
儿子五岁时,我们到大连,参观“海洋世界”,看五彩斑斓的海底动物;到老虎滩公园的鸟语园,倾听鸟儿的欢鸣,辨别不同的鸟类。到夏家湾海滩,看潮起潮落。更有趣的是,为了赶回学校补课,我们不得不按期返回,不巧的是,洪水冲毁皇姑屯段的铁轨,所有的行人只能坐海轮到天津转车。轮船票紧缺,只得早起排队等票,老公求票心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