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盖弥彰
学生们便也心照不宣,课下偷着看,看得面红耳赤,背诵得比任何章节都熟悉。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后进生,别看别的记不住,这一节同样熟悉。老师不讲,想盖,却没有盖住,相反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效果出奇得好。
但是,背熟了归背熟了,但是教师的避而不言,避而不讲,却无行中带给了学生“性是肮脏的”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哪怕是偷看了这方面的科普书籍,也感觉自身的罪恶深重,不可救药。甚至个别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有点性冲动或者性自慰,更觉得犯下了滔天罪行,走不出自我谴责的心理误区。为此,学业一落千丈,荒废了学业的也大有人在。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譬如美国,他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却是开门见山,没啥神秘感,让孩子不感到神秘,不感到肮脏,并且是美好的、神圣的,认识到这是人类繁衍完成自身生产的神圣一环。介入的方式是科学的,孩子便学会了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这方面的教育,便到地摊文学中去找寻知识和排解青春的苦闷,这才恰恰进入到了误区,完全负面接触,为此犯罪的孩子也大有人在。
欲盖弥彰,“盖”就是大禹治水之前的“堵”的办法,更会使洪水泛滥。面对鲜花也罢,面对陷阱也罢,正确面对,科学面对,从来逃避就不是好的做法。虽说是“三十六计走为上”,那是真能“走”了,假设“走”不了,还是面对的好。譬如开车伤人了,能走为上吗?回到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能避开吗?显然不能,而是科学介入,主动介入,迎难而上。
再扯远一点,孩子的沉迷网络问题,能杜绝孩子上网吗?显然也不能,只能是在上网之前和上网中,即时跟上教育和疏导,明确告诉孩子里面也有黄赌毒,也有骗人的陷阱,也有叫你沉迷欲罢不能的大型游戏,遇到了怎样面对,等等,这才是科学之举。相反,你不让孩子上网,好,我到网吧去上。网吧的老板唯“财”是举,来了就别跑了,来了就叫你迷上,你上网时间越多,我就挣钱越多,所以主动教会孩子玩大游戏的方法,教会进入乌七八糟聊天室的方法,孩子的上网又是从负面介入的,自此,孩子在电子海洛因的奴役下,不能自拔。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同学兴高采烈地搬着一叠书从图书馆出来,我说:“啥宝贝?”对方神秘兮兮,小声言道:“学校图书馆的珍本藏本,全本的《金瓶梅》,嘘-----,只对中文系的可以借阅。”后来,那同学和我说:一直听说《金瓶梅》是禁书,越禁越想看个究竟,多方就是买不着,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再后来,还听说这位同学看全本的时候,专门拿着自有的删节本观看,特别仔细对照观看了那些“此处删掉XX字”的地方。
近日,有个地方在大学国学,先帮助孩子们删掉了其中的“糟粕”,删掉的“糟粕”之中含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昔孟母,择邻处”等句子,很多人不解,就引起了争议。
针对“黄金屋”、“颜如玉”,我打电话给现在“混”得最好的一个中干(以区别高干)同学,征求他的看法,谁知对方笑道:“千万别删,想当年我就是用这两句话激励自己考上大学的。咱老家穷,山区,盖不起房子,说不起媳妇,弟兄四个挤在一幢茅草房子里。俺娘说:四啊,你学习好,娘老了,管不了你了,就靠你自己好好读书挣钱说媳妇了……”。
针对“昔孟母,择邻处”,总觉得虽然不至于发展到“环境决定论”的极端,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和环境。譬如我们的英语学习,为啥从幼儿园到博士,一直都是学习的难点,就是没有语境,即语言环境。
现在网络、书籍等传媒如此发达,你“盖”了“颜如玉”,倒不如主动讲给孩子如何正确理解和面对“颜如玉”,否则,孩子们会自己找来,乱七八糟地研究个究竟。
2011.1.7
版权声明:本文由我本沉默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喀纳斯:水边的阿狄丽娜
下一篇:聆听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