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念想

无尽的念想

封山育林杂文2025-05-14 00:57:23
祖籍巫山,栖身于宜昌从事新闻与摄影工作的陈文,是我熟识的“小朋友”。他工余捣腾网站,弄了个颇有特色的“水岸工作室”,那里是三峡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的集萃地,人气挺旺。三年前,当他将自已出版的第一本书《三
祖籍巫山,栖身于宜昌从事新闻与摄影工作的陈文,是我熟识的“小朋友”。他工余捣腾网站,弄了个颇有特色的“水岸工作室”,那里是三峡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的集萃地,人气挺旺。
三年前,当他将自已出版的第一本书《三峡流年》送给我时,我就猜想:这小子居三峡、爱三峡,肯定会用手中的笔和相机,为传承厚重的三峡文化持续作些有益的探索的。
果然,他给我送来了《绝版三峡》,并在扉页上写道:“三年后我完成的第二本作业”。他知道我对有追求的年轻人友善,也晓得我对三峡有些研究,见面时,竟有些得意地邀我为这本书写点什么,我爽快答应了。
答应为他写点东西,是想实打实地说点读书的感觉:以一颗不太年轻的心,与之碰撞。
《绝版三峡》的架构,是以上、中、下三卷合成,集山水、村镇、民间于一体。山水卷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峡谷的历史“特写”与当代“解读”,是一个年轻人以现实目光打量的历史与现实之山水画卷;村镇卷的篇幅,圈定在作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12个村镇,这些村镇历史悠久,面貌却俱是上世纪中叶后的,可谓之曰“现实的村镇”;民间卷着实是脚踏热土、置身民众了:风土人情、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广采博收,图文并茂,韵味十足。
难能可贵的是,《绝版三峡》是一家人的作品辑录,是父子三人经年潜心创作为我们营造的个性三峡。个性三峡姓“陈”,是两代人眼底心窝的热土家园。
这样的一本书,记录的不单是三峡居民对故乡的挚爱,而是承载着世代三峡人对于山水土地与村庄的无尽念想。众所周知,三峡库区的百万原住民都因了一个水坝迁出了世代居住的村镇。斯时读《绝版三峡》:非当事人看的是新奇,想的是美妙,说的是婉惜;而三峡的移民们,会读出异样的滋味:懊悔、困惑、无奈……对移民而言,不存在了的家园和故居,被有心人印在了书里,“绝版”成梦,怎一个“梦”字了得!
观赏数百幅“历史”图片,使我这个“老三峡”感觉眼热。三峡的许多地方,我都熟识,读图如见“故人”。这些照片,拍摄于最近几十个不同年代,客观地反映了三峡地域环境和居民的生存状态。很多看似漫不经心的“抓拍”,把斯时斯景斯人“定格”在某一时段之瞬,凝成永恆的记忆。伴随着岁月流逝,因其存真,史料价值可谓弥足珍贵。
这本书的文字是陈文的。她与作者一样,张扬着个性,凸现着爱恋,漾溢着激情。无论是描景、状物,不管是写人、议事,一个年轻人能用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观摩三峡,以一个本土人的理性思维融入故乡,在峡江山水里沐浴,自觉地成了三峡独特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着实可喜可贺。
三峡景集雄、险、奇、幽于一身,三峡水亦融急流缓溢于一域。一首歌音律有抑扬顿挫,一出戏有序幕与高潮和结尾,一条江亦有其流态变化与节奏:有一泄千里,有舒缓流淌。因了谋篇布局上的疏漏,抑或缺少某种特定氛围之营造,通读《绝版三峡》的文字,难免“疲劳”。换言之,因了年轻,作者流畅且不乏优雅的文字里,少了些凝重探索,少了点理性思考,还少了点感性渲染。
——这不是他的错,谁不曾年轻过呢?
三峡的魅力是永远的,三峡文化是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对于有追求的陈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用心且肯花气力挖掘,未久的将来,他又会写出另一种《绝版三峡》哩。
我期待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