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的前世今生

桃花坞的前世今生

粗布散文2025-07-29 17:41:24
桃花坞者,无忧国之地名也。初,鸿蒙时为荒凉之地,后盘古开天,行经于此,值日暮,古露宿,离后,其卧成坞。行者悟空闹天宫时,挟蟠桃夜奔花山,途中受风雷所击,悟空不慎,掉四桃于此间。此四桃,有紫纹缃核之态,
桃花坞者,无忧国之地名也。初,鸿蒙时为荒凉之地,后盘古开天,行经于此,值日暮,古露宿,离后,其卧成坞。行者悟空闹天宫时,挟蟠桃夜奔花山,途中受风雷所击,悟空不慎,掉四桃于此间。
此四桃,有紫纹缃核之态,乃九千年之一熟,吃了可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因其坠入凡间,数万年无人所用,四桃自叹身世波折,不禁日夜悲鸣,长叹才被埋没心遭压抑之苦。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世,沧海桑田几番轮回,唯有此坞未变其形,坞中四桃,因回天无望,又受日月精华所感,就化而为树,树枝夭夭,其花灼灼,因其不喜春华秋实之常态,固爱夏开冬结之独立。
至此,桃花坞,才名副其实。后夸父逐日,经桃花坞,采桃枝为杖,“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此为坞之魂在北国流浪之故。
又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桃花坞,才又飘落于坞外,为世间所见,其时,人慕桃之美,以之为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并留置《诗经周南》中的《桃夭》篇。
大唐鼎盛,坞之桃,乘天地之风云,坠入京城长安之郊,被书生崔护所见,后有《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宋元两朝,桃花坞,花不开。
有明一朝,只在唐伯虎时期,桃花坞短暂开过,其时桃点水化云,几朵忽来唐寅之庵盛放,寅惊喜交加,连夜赶制《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后,桃花坞再次沉寂,经清代,历民国,忽忽又是几百载,浮世中的熙熙攘攘与是是非非,桃见得最多,其时桃心已冷。
二十世纪中后期,都柳江畔,群山深处,先后孕育四人:其长为叔,次之是哥,又次之为大妹,再次之为幺妹,此四人,虽是凡胎,但其性为青山所造,其格为秀水所培,受此神赐,又得名山熏陶,他们魂魄相依。夏夜,四人读茶,复品酒,六分微醉之际,竟被山神指引,进得坞中,沉睡几百年之树,因受天地点拨,又逢日月开导,坞中顿时清风大作,四桃连夜舒枝展叶,破蕾燃花,尽情绽放。是时,坞中雨花纷纷,当时,明月异常皎洁,花牵人手,泪水涟涟,好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红,好一幅不愿鞠躬车马前。
星河灿烂,才见四桃情深,南国初夏,桃花坞里,彼时,日月同辉,光明炽盛,四人竟浸入月华,后不知所踪。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