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髻山览胜

双髻山览胜

骐騄散文2025-10-13 04:34:43
“千古丫鬟高插天,淡妆浓抹傅雪烟。眼前不见峨眉老,独有青山长少年。”这是宋代诗人胡仲弓描写双髻山的一首诗歌。
早就对上杭海拔最高的名山——双髻山有垂延和向往之意,于是在今年暑假的一天,我约了二个朋友各自骑着摩托车载着自己的孩子去那里游玩。
本来到双髻山有两条道可走,一条是骑车到溪口的大岭下,然后步行拾级而上,还需三个多小时,这里可以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欣赏路旁两侧的青松翠柏,奇花异卉,可以听到树林的涛声,小鸟的鸣叫,泉水的叮咚,让你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让你享受山涧的清凉。另一条是从白沙的华家村那里去,骑车可以直接上山顶,现在的人讲究效益,讲究方便,我们玩的目的就是想在山顶上领略双髻山的神韵。
矗立于溪口、蛟洋与龙岩交界的双髻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环山一周约二十多华里。因山顶耸立的前后山酷似二八佳人的两髻而得名。山上绿草茵茵,漫山遍野,怪石林立,悬崖峭壁,好像刀劈斧削。它,传说很有神话色彩,而且风景如画,是游览胜地。
登上双髻山的主峰是不满十平方米的弹丸之地,俯视群山,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有道是:“一览众山下,悠悠见南山。”只见村落疏散,如像浮标飘浮在海面,公路弯弯曲曲又像淡黄色裙带围系山腰,来往汽车真像甲虫爬行。这时,解襟敞怀,清风擦汗,叫人心潮激荡。无边林海,松涛阵阵,响声如雷,群峰耸立,绿浪滚滚,铺天盖地地向主峰扑来。若封烟雨迷梦,身临其境,便觉得自己超脱尘世,羽化登仙。这风光,这气势十分壮观
我们沿着主峰而下,走进人头过高的茂密竹林,有个出名的“出米石”,至今留下痕迹,清晰可见。相传居住在古寺中的和尚为民消灾,上天念他们下山取粮困难。在此点石绽缝,盐米从中流出。虽然初一、十五庙中进香者来来往往,供应量极大,都能满足需要。因此,和尚们每日轮流往返于此间,打躬作揖,唱道:“天开门,地开门,出米石嘴快张开,请你把米流出来。”石嘴慢慢张开,雪白的大米汩汩流淌,足够众人当天食用,石嘴自动闭合,据说有一个和尚心术不正,懒惰成性,觉得每天这样,浪费时光,于是手执铁锤、凿子,把小缝凿成大窟,喜形于色地张开口袋,口中振振有词地说:“天开门,地开门,出米石嘴快张开,我要你流出米万袋。”过了好久,石嘴无动于衷,米不复得出。从此粮源中断,只好到山下去挑粮度日。
离出米石一箭之远是天然湖泊。湖水平静无奇,碧波似镜,在上杭独一无二。自然使人联想汀江民谣:“汀江十八滩,滩滩都是鬼门关。”多少艄公撑船为生,把木材运到潮安,可是途经水流湍急,犬牙交错的十八险滩,往往船翻人亡,葬身鱼腹。据传,这沉翻的木头,却出乎意料地在双髻山湖泊里浮出水面。附近村里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双髻山的湖水就是汀江泉眼的去处,要不然湖水从何而来,木头从天而降?山下固然茂林修竹,可是建筑山上寺庙从没动用山下一块木板竹片。湖泊里有午时花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午刻时分,午时花竞相开放,告诉游客,该用午餐了。所到此处的游客都无不赞叹湖泊的神奇与美丽。湖泊侧旁有一口浑圆水井,水清净极了,如果捧一掬泉水润喉解渴,就觉得冰凉透心,十分惬意。
在天然湖泊的前方是个观音岩,这是个通风殿堂,当中观音老母正襟危坐,闭目静思,大概在想为人消灾的妙计良策,或者在思虑如何应答善男信女的虔诚祈求。每逢初一十五,游客众多,庙中自然香火不断,进香完毕,游客怀搜奇探胜的心情,便从弯曲小径被山走出,途经一关口,洞口窄小,十分难走,传说行走时,必须边走边说:“太宽了,太好了。”洞口自然便向左右推开。如果行者怨声载道,洞口收缩,势必把你卡在洞中,因而登山前,都要懂得这个道理,否则,有去无归。
我们游双髻山还有个目的,就是想看日出。翌日清晨,直打瞌睡的眼帘被莫名的红拉开,那是日出!虽无法一揽黄山泰山日出的壮观风采,但双髻山的日出多少也能为我们略解“眼渴”:当天际露出一抹红晕,遮在远岱群山之上,忽明忽暗,时浓时淡,罩着一轮红球渐渐冒出脑袋,然而最是这抹逗人的淡红,一如眉笔细描,勾出一轮清新水灵的朝阳,无限多情,驻在游人心中,春意弥散。
啊,双髻山,让人魂牵梦萦。你那贵妇般的发髻孕育万种风情,阳光下绿波荡漾,风雨中烟波浩渺。春夏秋冬,人们喜欢依偎在你的怀中,倾心咀嚼你的古老美丽传说。
标签
相关文章